「人有三不哭,哭了害子孫!」親人過世時,這幾種情況下不要大哭
可見,要做的事情,都要緊鑼密鼓,鬆懈不得。
試想一下,親戚朋友來參加葬禮,看到家裡所有的人都在痛哭,卻不安排具體的事,這顯然有點本末倒置。
《中庸》有這樣一段話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
喜怒哀樂是人的感情流露,但是任何一種情況下,都要適「中」。不要過於激烈了,否則就偏頗了。
一個當大事的人,應該是可以控制感情的人,能夠把痛苦放在心底,從容地處理問題。
不僅在葬禮的過程中,帶著大家從悲傷走出去,還要在未來的日子裡,帶著大家奔赴幸福。
Advertisements
三、葬禮過後,不要大哭,要歡喜地活下去
在農村,但凡年長的老人過世,都稱為「喜喪」。過世,是喜氣的事情,是符合自然規律的。
喪事一開始,家裡貼著白色的對聯;喪事結束之後,就要更換成紅色的對聯,表示一切都過去,從今往後,大家一起紅紅火火過日子。
一般,在葬禮完成後,親友都散去,子孫在一起清算老人的遺產,並且進行分配。
對一些未成年的人,還要進行長期的生活安排。
對於老家的田地,進行管理,或者請村裡的人代為管理。
從種種跡象表明,及時收住了哭聲,這是符合禮儀的,也是促進家庭轉變、發展的必須行為。
從已故老人的本身來說,他在天國,也希望看到子孫和和美美地過日子,家裡有煙火氣,有笑聲,而不是有哭聲。
子孫活得更好,這本身就是對老人的一種孝順。
Advertisements
事實上,在葬禮上,我們還會看到一種人,哭得非常厲害,讓親戚朋友都為之動容。
但是這樣的人,不一定是孝順的人,也許是之前孝順不夠,然後「哭給大家看」。
與其親人過世後,哭哭啼啼不停,不如在親人健在時,多一些陪伴,多一些關愛。
孝順到位了,問心無愧了,在親人過世的時候,內心是可以釋然的。
人死不能復生。用哭聲送走親人,用笑聲過好餘生,家庭的發展,自然有序。
辦好一次體面的葬禮,而不是哭嚎的葬禮,這是最好的安排。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