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旬男失業「跟同學借300元」隔40年歸還 最終結局震撼全網
正所謂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,但是,如果有人借了朋友和同學的錢,時間已經過去了40多年了,借錢的一方才忽然想起來要還錢,那麼當初借錢給對方的人,他是該感激借錢的人呢,還是應該詛咒這種人的無恥呢?
近日,湖北武漢一名84歲的老人,就求助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區分局球場街派出所的民警,稱自己想找到他40多年沒有聯繫的老同學。原因是老人在80年代期間因為失業,曾向老同學借過300元錢人民幣(約台幣1300)。
當然,用老人自己的話來說是,當時自己與老同學失去聯繫了,所以才一直沒有還錢,但自己心裡一直記著這件事。
然而值得一提的是,該名84歲的老人對民警說,當時自己跟老同學借錢的時候沒有打欠條,當時月工資才幾十塊錢。同學肯借給自己300元錢,真的算是誠心誠意對待他的。而這當時的300元錢,等於老同學大半年的工資了。
如今,老人自己的口頭詞是;「自己一直很感恩,再困難也要把錢還上。」
而現在的300元錢才相對於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的十分之一,不知道相比40多年前老人借同學的錢,這種相差從哪裡去算呢?不得不說這樣的「誠信」是對好人的一種褻瀆,更是對借錢者讚美的一種諷刺。
事後,民警根據老人提供的信息篩查對比后,找到了一位非常匹配的老人,撥通了對方的電話確認信息后,其毫不猶豫地記得這位借錢的老同學。那麼,小編就想問了,全國聯網已經20年了,老頭為什麼現在才求助民警呢?
如果說實在聯繫不到老同學了,他現在也就不會提供給民警相應的信息,所以只能說這借錢的老頭留了一手,故意把還賬的時間拉了這麼長。也許一開始他借錢的時候,就沒有想著要還給對方,如今老了才良心不安。
而當提起借錢一事,作為老同學的借錢一方稱自己早已經忘記了,如今兩位半生沒有見過的老人再次取得聯繫,不知道當初好心借錢給對方的老人,自己會怎麼想這位老同學,是否後悔當初把大半年的工資借給他呢?
大家都知道老同學的信息,一般都是知根知底的,即便借錢的老人記不得老同學的地址和信息,但是全班那麼多的老同學,為什麼就不能幫忙打聽一下對方的地址呢?如今,假模假樣地提供給民警信息,幫忙聯繫不過是臉上過不去罷了。
而媒體大肆炒作的所謂「誠信」的標題,引起網上議論。
山東一名網友跟帖留言:「那時候300塊錢在農村能蓋四間房,相對於現在十萬元左右。關係多好才能借出這麼多錢?還多少才算合適呢?這個老人拖欠了這麼長時間才還錢,感覺有點作秀和耍小聰明的感覺。」
河北一名網友留言:「40多年了才想著還錢,估計是醒悟了。賴了這麼多年的賬不還,如今還想換個誠實守信的美名,這老同學也太奸滑了。這種自我感動自己的做法,其實就是不講究,以前就沒有想著還錢。」
湖南一名網友留言;「這也是老賴,四十多年了,明知道當時的300多元不想還,找人也沒有意義了,想著還了賬還想洗白。如果老同學早就去世了,那麼他又該假惺惺地哭訴不容易了。這種禍害活84歲真的是無理啊。」
大家對於這種借人錢財四十多年後才想著還賬的行為有什麼想說的,你認為該讚美還是應該按照高利貸的利息來還5帳呢?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