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歲男童「吃優格」離奇身亡!意外牽扯「驚天陰謀」:兇手是最親之人

  • 2024-10-03 15:09

14年前,中國山西省文水縣兩歲男童,僅僅是因為喝了一瓶優格,就在短短10幾分鐘失去性命。警方調查的過程中,孩子的母親意外說了一句話,竟牽扯出一個驚天大陰謀,那麼,孩子的媽媽到底說了什麼?又是誰殺害孩子呢?

2010年6月份,像平常一樣,武嬌嬌正在準備午餐,兩歲的小超毅在地上玩耍。或許是玩得累了,小超毅突然哭鬧著喝優格,武嬌嬌拿了瓶優格遞過去。可誰知,小超毅只喝了兩口就不喝,而且臉上的表情也不對勁。

武嬌嬌心想,可能是天氣太熱,優格變質了,拿過優格一擰開蓋子,就聞到了一股「怪味」!她又從冰箱拿出一瓶新的,還提前嘗了一口,確認沒有異味、才給兒子。小超毅喝完,就爬到床上去玩,武嬌嬌以為他睏了,因為沒哭也沒鬧。

武嬌嬌剛想上前查看,就發覺不對勁,小超毅的臉色驟變,嘴唇和舌頭發紫發白,嘴裡還冒出白沫。武嬌嬌驚恐萬分,大聲呼喊丈夫,他們手忙腳亂地抱起孩子,衝出家門,送去了最近的醫院。可惜還是晚了一步,等送到醫院時,小超毅已經沒有了呼吸。

喪子之痛讓武嬌嬌勢必要為兒子討回公道,於是她和丈夫趕緊到派出所報案,小超毅是在喝完優格死亡的,所有人都以為,這是一起簡單的食物中毒事件。警方一開始也是這樣懷疑,他們立馬封鎖下架了小超毅的同款優格,並送去相關部門檢查。

同時,警方聯繫了優格生產廠家,對生產線進行了徹底檢查,追查從原料採購、到成品出廠的每個環節。然而,結果出乎意料,因為送檢的所有優格,包括市面上流通的同批產品,全部都符合食安標準。警察趕緊前往武嬌嬌家,仔細收集了可能與案件有關的物證,包括剩餘的優格瓶、小超毅生前接觸過的其他物品。

警方的調查陷入瓶頸,因為沒有新線索,這起案件只能止步不前...就在這時,法醫對小超毅的屍檢鑒定結果,為案件帶來了新的轉折,報告顯示,小超毅的死因並非普通的食物中毒。

小男孩的胃部組織呈現嚴重的腐蝕性損傷,胃壁變成了黑色,這種症狀是強烈的化學物質引起,遠超出一般食品安全問題的範疇,倒像是一種劇毒,原本認為是意外的悲劇,現在可能是一起蓄意謀殺案!警方不得不重新審視所有證據和證詞,調查小組也對武嬌嬌家所有成員、展開更深入調查,甚至連街坊鄰居都沒放過。

就在警方一籌莫展之際,武嬌嬌卻在垃圾桶發現了、那天被她無意扔掉的優格。她將這一重要證物交給警方,經過有關部門檢測,優格中的確含有劇毒成分E605,而這種成分多存在於農藥。不過,這種農藥毒性過強,對環境污染非常大,幾年前就被禁止銷售,怎麼會出現在小超毅喝的優格?

種種巧合都指向了一個事實,那就是有人要置小超毅於死地,而在優格中投毒,就在這時,警方也有了重大突破,他們在小超毅喝過的那瓶優格,發現了一個微小的針孔。

幾乎可以斷定,兇手就是透過這種方式投毒,而且投毒的不是外人,而是武嬌嬌的家裡人,這樣就可以把排查力度減少很多,只用劇毒農藥和注射器,幾乎就可以鎖定兇手。

經過幾天,警方終於找到了、那瓶含有劇毒成分的農藥,只不過發現它的地點令人意外,是在小超毅的外公家。隨後,警方將小超毅的外公武應海、帶回警局審問,雖然武應海說著和自己沒關係,神情卻是意外的緊張。

從武應海這邊沒得到有用的消息,警方便把他的老婆李潤英也帶過來,警方還沒詢問幾句,李潤英便很快承認,優格的毒是她下的,農藥也是她買的。根據她的供述,警方還在他們家的灶台,發現了那根沒來得及銷毀的針。

所有人都想不通的,作為小超毅的外婆,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事?武嬌嬌解釋道,李潤英並不是小超毅的親外婆,她是父親武應海的第二任妻子,而她也不是武應海的親生女兒,而是養女,自從武應海娶了李潤英,她就一直和武嬌嬌不對盤,打架謾罵更是經常發生。

武嬌嬌結婚後,李潤英對他們就更加看不順眼,生怕她最後會獲得武應海的房子和財產。尤其,武應海那麼疼愛小外孫,也就是小超毅,所以,為了永絕後患,她妄圖用這種辦法毀了這個家庭。但自始至終,武嬌嬌都明確表示,自己已經嫁出去,不會要父親財產,但李潤英始終不信,最終釀成了這樣的局面。

李潤英也交代,她是因為長期積累的家庭矛盾、做出這種極端行為,她擔心丈夫會將財產留給武嬌嬌,這種不安全感演變成了對武嬌嬌一家的怨恨。案發當天,李潤英偷偷潛入他們的住處,用注射器將農藥注入優格中,她原本只想讓小超毅生病,沒想到最後會釀成悲劇。

而李潤英的四個親生子女得知此事,都感到無地自容,他們對母親的行為感到羞恥,甚至不敢出門見人,不願承認自己有這樣的母親。這場的家庭矛盾,最終以小超毅的離世、李潤英的入獄結束,惋惜的是,小超毅才只有兩歲,還沒來得及體驗人生的美好、就離開了人世。

這不僅是一起刑事案件,更是對所有人的警醒:家庭關係需要用心經營,溝通和理解比金錢更珍貴!願小超毅的故事能喚醒更多人的良知,讓我們創造更加溫暖、安全的家庭環境。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