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孝有三無後為大?時代變了「新型3大不孝」比絕後更糟糕 努力「做好5件事」晚年才會精彩

東漢趙岐在《十三經注》中闡述了,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:「於禮有不孝者三事,謂阿意曲從,陷親不義,一不孝也;家窮親老,不為祿仕,二不孝也;不娶無子,絕先祖祀,三不孝也。三者之中,無後為大。」這才將「無後為大」曲解成為:不娶妻生子,斷絕後代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Advertisements


先前看到的一則新聞,老倆口退休金5萬1都給女兒,卻被女兒強行送養老院,老倆口吃不好、睡不好、住不好,想搬出去遭到女兒拒絕,消息一出,輿論嘩然,老倆口不解,工資給了女兒,家產也都給了女兒,為什麼要住進養老院呢?而留言區對子女送父母進養老院的事,支持的人居然佔了多數,認為子女也是無奈之舉,這不禁讓我們很是困惑,如果真的是這樣,我們還有必要生育孩子嗎?我們有足夠的薪資或者家產,是不是可以主動住進養老院?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
‬2.不嫁不娶

一個讓很多家長都很錯愕的問題是:當你的兒子或者女兒突然對你說,他(她)不想結婚了!本來以為孩子到了結婚的年齡,要成家立業了,要單獨成立家庭享受他們的新生活了,自己似乎也可以完成一項重大的事情了,但突然遇到這樣的問題,是不是很焦慮?難道是沒有動力生育孩子?還是感覺生育孩子沒有那麼多的精力?沒有那麼多的價值?不娶妻不嫁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呈現增長的趨勢。但能被長輩理解的並不多,這樣勢必會產生更大的家庭矛盾。

示意圖/圖片來源:IStock

Advertisements


隔壁家的兒子29歲了,大學畢業後工作1年就辭職了,待在家裡的主要任務就是打遊戲,餓了叫外送,跟父母沒有任何交流,幫他安排相親,他拒絕參加,並明確告訴父母自己不會結婚,父親給他找了份工作,他拒絕走出去,說自己打遊戲也能養活自己,只是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態度,是不是一種新型不孝?然而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吧?並且有增加的趨勢,屬於家庭式躺平?


這樣的偏差導致父子爭吵不斷、矛盾不斷升級,在一次激烈爭吵中,兒子對父親動了手,父親倒在地上,驚慌失措的母親呼叫了救護車,在救護車的刺耳鳴笛聲中,兒子一躍而下結束了,自己年輕的生命...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
3.不聞不問

最近看到一個在網路爆紅的真實故事,一位網友在醫院上班時,接診了一位88歲的老人,老人拄著拐杖,路都走不穩,說著不流利的國語,努力地想要表達清楚自己的訴求:「在家摔倒了,手上劃了一個大傷口,想打破傷風。」但因為老人身上的傷口很大,她又獨自一人,只能簡單處理一下傷口,然後送去大醫院治療,值班醫師想跟老人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,可她聽不太懂、也說不清,唯獨只記得兒子的電話號碼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Advertisements

醫生只好打電話給她兒子,希望他能來醫院看一下母親,電話對面的兒子表示馬上會過來,但兩個小時後也沒來,而且電話再也無人接聽。大家只能安慰老人家:「再等等,您兒子就來了。」,老人聽完無奈地說:「我兒子?他不會來的,我走的時候告訴他我受傷了,要去醫院,他只坐著不願起身。」老人平靜地說完後,在場的人都沉默了。

隨後老人拿出紙擦了擦眼淚,我們能感覺到那種辛酸和無奈。如老人所說,直到網友下班,老人的兒子也沒有出現。這樣的案例,我們身邊出現的也不少了吧?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
不悲不喜

誰的晚年不是一場血雨腥風?真正的凄涼不是沒有子女的凄涼,而是明明不是孤家寡人,卻不得不孤身一人守著冰冷的家;操勞半生終於將孩子撫養長大,久病床前時,卻常常看不到兒女的身影;家人近在咫尺,卻依然感到一無所有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Advertisements


有一段很殘酷但又很現實的話:「我們注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,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,趁現在腿腳還能動彈,還能自己做主,就趕緊為未來做好準備,提前給自己的晚年預留一份尊嚴。」依靠別人,生活充滿不確定性;依靠自己,為自己撐好傘,不悲不喜。給自己留好後路,做好充足的準備,晚年才會精彩。


心有規劃:提前做好規劃,未雨綢繆。尤其是要做好最壞的打算,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,更何況身體機能每況愈下,擁有一顆平常心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修心養性,積極樂觀。


老有所居:不管是多大的年齡,只要是自己生活,就要有自己的房子。居無定所必將四處飄零,寄人籬下必將受盡冷嘲熱諷,只要有家在,即使再凄慘,靈魂也有安放之處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
兜里有錢:錢多了,退路自然就多了,餘生風險自然就少了。錢也許能變成子女親近你的敲門磚,凝聚最後一點親情的黏合劑,如果口袋比臉還乾淨,再加上老態龍鍾,不被接受也許是必然。


身體無病:久病床前無孝子,亙古通用的驚世名言。獨生子女的一代,真正能照顧你的人很少,有條件能照顧你的人更少,更何況照顧一個臥病在床的人?確實是太難了,保持健康的身體尤為重要,必須多運動、勤體檢、營養均衡、悉心調理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
學會生活:也許父母和子女的生活沒有交集,不必強求,不能糾結在子女不能在身邊的困惑中。培養自己的興趣,享受自己清靜的生活,珍惜每一次難得的相逢。互相理解、相互包容,晚年的生活同樣精彩。
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