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孝有三無後為大?時代變了「新型3大不孝」比絕後更糟糕 努力「做好5件事」晚年才會精彩

  • 2023-10-20 12:50

曾經在書裡看到一句令人動容的話:「人在年輕的時候,覺得到處都是人,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;到了中年以後,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,已經一無所有了。」這句很真實的話一次次地被證實,感動了很多人,然而,這句話也許缺少了第三個層次,那就是「人到暮年的時候,才知道世界上即使還有家人,仍然一無所有!」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‬曾經年少

曾在操場奔跑、在山巔高歌、舉杯邀明月、為賦新詞強說愁,過往一腔熱血壯志少年,不懼風險,不怕驚變,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,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,能恃險若平地,也能獨倚長劍凌清秋。天是藍的,水是清的,人心是向善的,當時這世界充滿了生機,人群都充滿了動力,你的事就是我的事,不管是家裡的事,還是工作崗位的事,大家一哄而上,一下就解決了,沒有恩怨糾葛、沒有利益糾纏、沒有勾心鬥角、沒有爾虞我詐。

四海皆兄弟、處處有真情,推杯換盞中訴說今世情緣,觥籌交錯中道不盡兒女情長,這世界之美好、這世界之繁華,因年少的大家而更加精彩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‬中年期盼

不知不覺間,自己也變成了那個為了生活打拚的「油膩大叔」,看透過人間的爾虞我詐,也變成了當年自己討厭的嘮叨大媽,為了幾塊錢討價還價,局越來越少了,能不參加的應酬也絕對不去了,那桌上的豪言壯語、山盟海誓似乎越來越刺耳,是酒醉了人?還是人醉了酒?不僅情誼摻假,似乎酒也是假的。

對通宵達旦的麻將局也沒興緻了,不但累得腰酸背痛,而且偶爾因為幾塊錢的「籌碼」弄得面紅耳赤,我們的朋友情誼哪去了呢?工作中的活動也突然沒有興趣了,陡然感覺自己是在為別人「助演」,曾經喊破嗓子的KTV也不沒了,花花世界似乎自己格格不入,宅居在家中的日子越來越長久了,似乎這個世界上除了家人,已經一無所有了,忙忙碌碌的身邊人,似乎都是與己毫不相干的過客。

示意圖/圖片來源:IStock

偶爾的朋友相聚,道不盡的虛情假意索然無味;偶爾的同學相約,天南海北無關痛癢的尬聊;偶爾的親人相逢,各自苦楚境遇訴說的無奈。這就是人到中年的孤獨?回歸家中,才發現家人才是唯一的親人,其他的一切,原來都不曾屬於自己。那些年、那些事,都是匆匆而過,應當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家裡、放在孩子的成長上,盼望孩子成才、成家,自己可以享受天倫之樂,但新型不孝席捲而來,讓人甚至有點不敢走過中年。

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突出,「雞飛狗跳」是常事,一個高中生和家長似乎變成了仇人,原因就是父母干涉了他的學習,其實任由他發展,那就是他根本不想學習。父母的干涉僅僅是督促他學習而已,甚至只是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,但他連這都完成不了,沉默抗爭的、惡語相向的、離家出走的、自相殘害的大有人在,我們的乖寶寶怎麼變成這樣了?還能指望他們盡孝嗎?我們小的時候敢對自己的父母這樣嗎?

似乎父母和子女之間變成了仇人關係?為什麼父母的無限付出換回來的是這樣的結局?等他們上大學了會好起來嗎?

示意圖/圖片來源:IStock

孩子上大學了,本來是一件全家、甚至全家族都非常開心的事情,可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家長們不但越來越開心不起來了,而且厭惡和無奈與日俱增,離開家就像失聯了,有些孩子電話不接、訊息不回,究竟在外面生活、學習情況怎麼樣?一概不知,如果突然主動跟你聯繫,那一定是沒錢了!而且不管你能拿出多少錢,反正是他要多少,你就得給多少。

回到家就像生活不能自理,相當一部分孩子晚上不睡、白天不起,早餐不吃,因為要睡到中午才起床,直接吃午餐了。但照樣吃三餐,還有晚飯和宵夜,對食材和廚藝要求還比較高,一般食材和廚藝滿足不了胃口。那怎麼辦呢?他就叫外送了,吃完之後盒子、袋子隨處安放,把襪子團成團、衣服揉成蛋,床頭、床尾、沙發等地方隨處可見,多少天都沒洗,別提洗自己的物品,自己洗澡都懶得洗,更談不上幫父母做家務事、分擔壓力了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有心想和孩子交流一下,對不起,實在是沒時間,他們無時無刻地捧著手機,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客,幾乎也是零交流,本以為孩子上大學了,受了高等教育了,人情世故懂得多了,但這狀況卻突然困惑起來,等著他回家孝順你一下?太難了!總算大學畢業了,是不是熬出頭了呢?以下是一位媽媽對比了兒媳和自己當年,當年輕媳婦的經歷,也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回家:過去的媳婦是提前準備禮物,精心挑選公公、婆婆喜歡的禮品,還要根據時間地點拿些現金出來,現在的媳婦回來準備禮物的不多,帶的都是自己吃穿用的,而且走的時候還要父母傾囊相助,不僅僅大包小包地拿走物品,還需要拿些現金補貼家用,父母還要幫忙還房貸、車貸等的人,更是比比皆是。

起床:過去的媳婦很早就起床,幫忙做飯和料理家務事,即使有些事情比較生疏,那也會主動去做,只怕公公、婆婆說自己不勤快,現在的媳婦回到家中,晚上不睡、早上不起、衣來伸手、飯來張口,嘴巴一擦,手機一拿,還能幫你料理家務事?不挑三揀四就不錯了,不在意別人評價她懶惰,也不在意別人說她不會做事情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交流:過去的媳婦一句一句的跟公公、婆婆聊天,家裡到處充滿了歡樂的氣氛,媳婦對長輩畢恭畢敬,現在的媳婦幾乎與長輩無交流,反倒是長輩想說話的時候前思後想,怕哪一句話說錯了,惹兒子和媳婦不高興,這難道是新興的婆媳關係?

養老:有些年輕夫妻的優越感來源於哪裡,似乎都來自一切可以理所當然的從家中索取,他們能進行反哺嗎?能指望他們養老嗎?如果他們不能盡孝,生兒育女還有動力嗎?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‬1.不生不育

以前聽到「雙薪家庭」還感覺很新奇,但現在結婚後不想生孩子的家庭,越來越多了,父母也從不理解逐漸轉變為接受或者被動接受。他們不生育孩子,父母能也什麼辦法呢?一切順其自然吧!孟子曰: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。」似乎被曲解為:不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,孟子的原意並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,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後代的責任。

東漢趙岐在《十三經注》中闡述了,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:「於禮有不孝者三事,謂阿意曲從,陷親不義,一不孝也;家窮親老,不為祿仕,二不孝也;不娶無子,絕先祖祀,三不孝也。三者之中,無後為大。」這才將「無後為大」曲解成為:不娶妻生子,斷絕後代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先前看到的一則新聞,老倆口退休金5萬1都給女兒,卻被女兒強行送養老院,老倆口吃不好、睡不好、住不好,想搬出去遭到女兒拒絕,消息一出,輿論嘩然,老倆口不解,工資給了女兒,家產也都給了女兒,為什麼要住進養老院呢?而留言區對子女送父母進養老院的事,支持的人居然佔了多數,認為子女也是無奈之舉,這不禁讓我們很是困惑,如果真的是這樣,我們還有必要生育孩子嗎?我們有足夠的薪資或者家產,是不是可以主動住進養老院?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‬2.不嫁不娶

一個讓很多家長都很錯愕的問題是:當你的兒子或者女兒突然對你說,他(她)不想結婚了!本來以為孩子到了結婚的年齡,要成家立業了,要單獨成立家庭享受他們的新生活了,自己似乎也可以完成一項重大的事情了,但突然遇到這樣的問題,是不是很焦慮?難道是沒有動力生育孩子?還是感覺生育孩子沒有那麼多的精力?沒有那麼多的價值?不娶妻不嫁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呈現增長的趨勢。但能被長輩理解的並不多,這樣勢必會產生更大的家庭矛盾。

示意圖/圖片來源:IStock

隔壁家的兒子29歲了,大學畢業後工作1年就辭職了,待在家裡的主要任務就是打遊戲,餓了叫外送,跟父母沒有任何交流,幫他安排相親,他拒絕參加,並明確告訴父母自己不會結婚,父親給他找了份工作,他拒絕走出去,說自己打遊戲也能養活自己,只是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態度,是不是一種新型不孝?然而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吧?並且有增加的趨勢,屬於家庭式躺平?

這樣的偏差導致父子爭吵不斷、矛盾不斷升級,在一次激烈爭吵中,兒子對父親動了手,父親倒在地上,驚慌失措的母親呼叫了救護車,在救護車的刺耳鳴笛聲中,兒子一躍而下結束了,自己年輕的生命...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3.不聞不問

最近看到一個在網路爆紅的真實故事,一位網友在醫院上班時,接診了一位88歲的老人,老人拄著拐杖,路都走不穩,說著不流利的國語,努力地想要表達清楚自己的訴求:「在家摔倒了,手上劃了一個大傷口,想打破傷風。」但因為老人身上的傷口很大,她又獨自一人,只能簡單處理一下傷口,然後送去大醫院治療,值班醫師想跟老人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,可她聽不太懂、也說不清,唯獨只記得兒子的電話號碼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醫生只好打電話給她兒子,希望他能來醫院看一下母親,電話對面的兒子表示馬上會過來,但兩個小時後也沒來,而且電話再也無人接聽。大家只能安慰老人家:「再等等,您兒子就來了。」,老人聽完無奈地說:「我兒子?他不會來的,我走的時候告訴他我受傷了,要去醫院,他只坐著不願起身。」老人平靜地說完後,在場的人都沉默了。

隨後老人拿出紙擦了擦眼淚,我們能感覺到那種辛酸和無奈。如老人所說,直到網友下班,老人的兒子也沒有出現。這樣的案例,我們身邊出現的也不少了吧?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不悲不喜

誰的晚年不是一場血雨腥風?真正的凄涼不是沒有子女的凄涼,而是明明不是孤家寡人,卻不得不孤身一人守著冰冷的家;操勞半生終於將孩子撫養長大,久病床前時,卻常常看不到兒女的身影;家人近在咫尺,卻依然感到一無所有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有一段很殘酷但又很現實的話:「我們注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,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,趁現在腿腳還能動彈,還能自己做主,就趕緊為未來做好準備,提前給自己的晚年預留一份尊嚴。」依靠別人,生活充滿不確定性;依靠自己,為自己撐好傘,不悲不喜。給自己留好後路,做好充足的準備,晚年才會精彩。

心有規劃:提前做好規劃,未雨綢繆。尤其是要做好最壞的打算,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,更何況身體機能每況愈下,擁有一顆平常心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修心養性,積極樂觀。

老有所居:不管是多大的年齡,只要是自己生活,就要有自己的房子。居無定所必將四處飄零,寄人籬下必將受盡冷嘲熱諷,只要有家在,即使再凄慘,靈魂也有安放之處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兜里有錢:錢多了,退路自然就多了,餘生風險自然就少了。錢也許能變成子女親近你的敲門磚,凝聚最後一點親情的黏合劑,如果口袋比臉還乾淨,再加上老態龍鍾,不被接受也許是必然。

身體無病:久病床前無孝子,亙古通用的驚世名言。獨生子女的一代,真正能照顧你的人很少,有條件能照顧你的人更少,更何況照顧一個臥病在床的人?確實是太難了,保持健康的身體尤為重要,必須多運動、勤體檢、營養均衡、悉心調理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學會生活:也許父母和子女的生活沒有交集,不必強求,不能糾結在子女不能在身邊的困惑中。培養自己的興趣,享受自己清靜的生活,珍惜每一次難得的相逢。互相理解、相互包容,晚年的生活同樣精彩。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