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學家強調:60歲以後要少拜訪兄弟姐妹,務必謹記三點
在我們的傳統觀念,兄弟姐妹之間就應該多多來往。
父母在當初選擇生育多個孩子,很大程度上也是抱著孩子長大之後可以互相幫扶的想法。
但心理學家對此指出,60歲之後應該少去看望自己的兄弟姐妹。
懂得「邊界感」才是兄弟姐妹之間正確的相處方式。
Advertisements
自我重視程度的提高
人在每個年齡段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。
比如說在你兒童時期,你首先想到的是自我的快樂和滿足。
而到了中年時期,在有了妻子和兒女後,你又會重視起家人的感受。
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提出著名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。
其中指出,人在60歲的時候正處於「自我整合與絕望」階段。
簡單來說,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在經歷了人生大大小小的波折以後,對一切看得都比較淡。
與著眼於外界相比,他們更傾向於關注自我需求,實現內心的和諧滿足。
這種變化並非出於自私,而是一種自然的、順應生命規律的調整。
Advertisements
隨著歲月的流逝,人們逐漸意識到,時間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充裕。
年少時,我們往往將精力投入到事業、家庭和社會關係之中,努力經營人際網路,承擔責任,滿足他人期待。
然而,當人步入老年,回顧過去的歲月,許多未曾實現的夢想、未曾完成的心愿便會浮現在腦海之中。
此時,他們希望能夠利用剩餘的時間,更專註於自我,實現那些曾被擱置的夢想。
或者單純地享受寧靜、自在的生活,不再一味地迎合外界的期望。
同時,進入60歲之後,身體機能的衰退成為不可避免的過程。
Advertisements
新陳代謝減慢,體力下降,行動不如年輕時靈活,精力也逐漸減弱。
許多曾經輕鬆完成的事情,如長時間外出、頻繁社交、長途旅行等,如今卻變得越來越困難。正因如此,老年人會更加珍惜自己的體力,不願意輕易浪費在高消耗的活動上。
過去或許會頻繁走親訪友、四處奔波,但如今,面對長途跋涉和複雜的社交場合,他們往往會權衡得失,最終選擇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應酬,而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。
人生經歷的不同
兄弟姐妹在出生時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,但隨著彼此的成長及步入社會,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。
我們現在都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名校,不是名校的教育質量比野雞大學要高。
而是在名校中,孩子會接觸到不一樣的世界,結交不一樣的朋友,最終擁有不同的人生。
兄弟姐妹之間亦是如此,你月薪7萬,他月薪3萬,彼此現實境遇不同,共同話題自然會越來越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