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學家強調:60歲以後要少拜訪兄弟姐妹,務必謹記三點
在我們的傳統觀念,兄弟姐妹之間就應該多多來往。
父母在當初選擇生育多個孩子,很大程度上也是抱著孩子長大之後可以互相幫扶的想法。
但心理學家對此指出,60歲之後應該少去看望自己的兄弟姐妹。
懂得「邊界感」才是兄弟姐妹之間正確的相處方式。
自我重視程度的提高
人在每個年齡段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。
比如說在你兒童時期,你首先想到的是自我的快樂和滿足。
而到了中年時期,在有了妻子和兒女後,你又會重視起家人的感受。
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提出著名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。
其中指出,人在60歲的時候正處於「自我整合與絕望」階段。
簡單來說,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在經歷了人生大大小小的波折以後,對一切看得都比較淡。
與著眼於外界相比,他們更傾向於關注自我需求,實現內心的和諧滿足。
這種變化並非出於自私,而是一種自然的、順應生命規律的調整。
隨著歲月的流逝,人們逐漸意識到,時間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充裕。
年少時,我們往往將精力投入到事業、家庭和社會關係之中,努力經營人際網路,承擔責任,滿足他人期待。
然而,當人步入老年,回顧過去的歲月,許多未曾實現的夢想、未曾完成的心愿便會浮現在腦海之中。
此時,他們希望能夠利用剩餘的時間,更專註於自我,實現那些曾被擱置的夢想。
或者單純地享受寧靜、自在的生活,不再一味地迎合外界的期望。
同時,進入60歲之後,身體機能的衰退成為不可避免的過程。
新陳代謝減慢,體力下降,行動不如年輕時靈活,精力也逐漸減弱。
許多曾經輕鬆完成的事情,如長時間外出、頻繁社交、長途旅行等,如今卻變得越來越困難。正因如此,老年人會更加珍惜自己的體力,不願意輕易浪費在高消耗的活動上。
過去或許會頻繁走親訪友、四處奔波,但如今,面對長途跋涉和複雜的社交場合,他們往往會權衡得失,最終選擇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應酬,而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。
人生經歷的不同
兄弟姐妹在出生時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,但隨著彼此的成長及步入社會,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。
我們現在都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名校,不是名校的教育質量比野雞大學要高。
而是在名校中,孩子會接觸到不一樣的世界,結交不一樣的朋友,最終擁有不同的人生。
兄弟姐妹之間亦是如此,你月薪7萬,他月薪3萬,彼此現實境遇不同,共同話題自然會越來越少。
60歲之後,兄弟姐妹之間的這種差距會被進一步擴大。
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一對兄弟,哥哥是公務員退休,而弟弟則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務農一輩子退休。
哥哥退休之後有閑心種花養草,而弟弟退休之後則仍然需要為了兒女的生計發愁。
在這種情況下,哪怕哥哥經常去看望弟弟,彼此的關係也不會太好。
現實一點來說,我們與自己的兄弟姐妹關係最好的時刻永遠是小時候,隨著長大各自有了家庭,這點親情往往都會被時間和物質所磨滅。
兄弟姐妹之間由於生活軌跡的不同,進而產生隔閡。
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可以用「認知失調」理論來解釋。
當人們的認知與行為不一致時,會引發心理上的不適,進而影響人際關係。
這種認知上的差異歸根結底來源於彼此物質條件的不平等,而這種不平等是很難通過個人努力消除的。
所以,在60歲之後,兄弟姐妹之間為了彼此著想,最好還是不要走得太近,保持一定距離才能將情分永久保鮮。
新的家庭模式的形成
60歲對於我們而言最大的變化還是人生已然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。
此時,很多人都晉陞為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,生命的延續帶來了新的責任與使命。
曾經,家庭的重心或許還圍繞在自己的子女身上,或是與兄弟姐妹的相聚時光里。
但如今,那牙牙學語、蹣跚學步的孫輩,成為了家庭中最耀眼的存在。
老人們要時刻關注孫輩的一舉一動,陪他們玩耍、做遊戲,教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。
在這樣忙碌而充實的日子裡,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幾乎都被孫輩佔據,對兄弟姐妹的關注自然也就逐漸減少了。
當然,減少看望兄弟姐妹並不等同於要斷絕彼此之間的聯繫。
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,手機等通訊工具為我們搭建起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樑。
一個簡單的電話,幾句溫暖的問候,就能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兄弟姐妹感受到你的關心和牽挂。
減少看望頻率並不意味著親情的淡化,相反,這是一種更加理性和適度的相處方式。
在忙碌的生活中,我們要學會在照顧孫輩和維護兄弟姐妹情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。
我們不能像年輕時那樣頻繁地相聚,但起碼要讓每一次的交流都充滿了真誠和溫暖。
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以溫暖而恰當的方式,守護與兄弟姐妹之間那份深厚的情誼。
讓這份親情,如同陳釀的美酒,隨著時間的推移,愈發香醇、愈發珍貴。
參考來源:搜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