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對夫妻「抱團養老」輪流煮飯、打掃!3年後64歲阿姨卻哭喊:「再不走,家都快沒了」
64歲劉阿姨和丈夫退休後,生活變得愈來寂寞單調,孩子們都忙於工作,偶爾回家探望、也只是匆匆一瞥。身邊一位老友提出「抱團養老」,4對退休夫妻一起住,既能減輕孤單單,又能相互照應,做飯、打掃、聊天、旅行,生活不再單調。劉阿姨覺得不錯,跟先生倆決定嘗試,只是她沒想到,3年後2家庭散了,「再不走,家都快沒了...」
劉阿姨他們找了一處大院子,四周種著小菜園,有一排整齊的房間。每對夫妻都有一個獨立的房間,廚房和客廳則是公共區域,大家可以共用分享。一開始,一切都很順利。每家輪流煮飯、買菜和打掃,也會聚在一起聊聊天,有時還會出去短途旅行,打發退休後的時光,生活充實又熱鬧。
然而,這種看似完美的養老方式,並沒有持續太久。劉阿姨回憶,起初,大家都非常認真履行輪流值班的約定,但是漸漸地,某些家庭變得懶散,有對夫妻甚至推脫責任、漸漸不參與了,最初的熱情和互助,逐漸變成了冷漠和不滿。
更大的問題是,抱團養老的生活,並不像劉阿想的那樣溫馨和諧。畢竟是和外人同住,難免會發生矛盾。另一位抱團養老的蔣阿姨也說:「有時別人未經允許,進我的房間翻東西,這讓我感到不舒服。」再者,彼此不同的作息和習慣,成了很大的問題。
例如,劉阿姨習慣早起運動,有的老人則習慣晚睡,更常出現的狀況是,幾乎都是劉阿姨在做事,包辦買菜、做飯、打掃等等,其他人卻理所當然、坐在餐桌前享受。家庭成員,「我累得腰都直不起來!」她心裡滿是委屈,也開始懷疑,抱團養老是否真的是她理想中的生活。
抱團養老的初衷,確實讓人嚮往。然而,真正住在一起,矛盾也就隨之而來。大家的作息不一致、生活節奏不同,甚至家務分配不均衡,都可能成為衝突導火線。而在共同生活的期間,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隱私。有人可能不喜歡別人隨便進自己的房間,也有人對公共區域的衛生程度、有不同的標準。我們常說,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!抱團養老模式是否能成功,取決於參與者的能力、態度、生活習慣等兼容性。
劉阿姨的例子告訴我們,養老不只是住在一起那麼簡單!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慣和個性,如何調和這些差異?如何分擔責任?如何確保都有個人空間?是成功實施抱團養老的關鍵。抱團養老看似解決了許多問題,但它的複雜性和挑戰性、往往被忽略。劉阿姨的故事提醒我們,任何養老模式,都需要根據實際狀況和需求調整,而不是盲目跟風。退休抱團養老,這樣的模式,大家認可嗎?
參考來源:騰訊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