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覺醒來聽不到了!41歲男子「緊急送醫」醫生搖頭:聾了 示警「年輕人也會得」3件事太要命

  • 2025-01-02 15:23

「我的左耳像突然被灌了水一樣,悶悶的,聽不清。」「一下就發生了,好比電線短路、收音機沒調好台,耳朵里一直嗞嗞作響。」「耳朵里的聲音很刺耳,夜深人靜時更響,晚上也睡不好。」……

從醫將近30年,寧波市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王凱每每在門診聽到這些表述,心裡便會「咯噔」一聲——這是突發性耳聾(以下簡稱突聾)的典型表現。突聾有黃金治療期,治療上需爭分奪秒。突聾本好發於50歲-60歲年齡段人群,但他發現,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,發病人群趨於年輕化,過去一個月,該科室收治了十餘位突聾的住院患者,最小的才16歲。

(王凱為患者檢查耳朵)

突聾發病前有什麼徵兆?為什麼越來越喜歡「招惹」年輕人?生活中又該如何預防?

高管突然耳聾:「世界離我都遙遠了!」

41歲的盧先生(化姓)做夢也沒想到,自己一覺醒來左耳竟失去了聽力。近日,當他急匆匆趕到寧波市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王凱的門診就診時,才驚訝地發現,候診中像他一樣突然耳聾的有好幾個。

盧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主管,幾個月前剛剛升職。沒升職前,拼是工作常態;升職後,盧先生更是自我加壓。為了業績指標,他經常到處出差,加班熬夜是常態,每天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。前不久的一個深夜,他加班后出現左耳耳鳴和耳悶感,整個人感覺頭暈目眩,最初以為是疲勞過度,休息一下就好。沒想到,次日早上起床癥狀沒有改善,還是頭暈得厲害,接電話時還發現,左耳幾乎聽不見了,「世界離我都遙遠了!」

「王醫生,我有一大家子要養活,工作不能丟,請你一定要幫我治好!」還沒落座,他就無助地向王凱求助。王凱聽了他對病情的描述後,心裡有了初步判斷。經頭顱磁共振檢查和各項化驗,排除腦出血及中風等問題,盧先生隨後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。

激素衝擊、營養神經……住院治療12天後,盧先生的左耳聽力較前略有好轉,並已於近日出院。「聽力還沒完全恢復正常,後期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鞏固治療。」出院前,王凱叮囑他一定要堅持治療,工作上注意勞逸結合。

一、要像重視心梗一樣重視突聾

在門診中,王凱經常提醒患者,要像重視心梗一樣重視突聾。

「耳朵與其他器官不同,內耳裡只有一根血管,堵塞就堵塞了。用通俗的話來說,內耳缺血就像樹枝幹枯,澆點水營養一下可能還能救回來,但如果完全枯死,就恢復不過來了。」

很多人以為突發性耳聾「病如其名」,是突然發作的,但實際上,突聾可以是一天之內,也可以是幾天逐漸地聽力下降。「突發性耳聾是突然發生、病因未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,主要是因內耳血管痙攣、內耳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障礙,使感覺聲音的內耳Corti器供氧不足,從而影響聽力。」他說,突發性耳聾的診斷標準是72小時內至少在2個連續的頻率上聽力損失≥20dB。

「患有突發性耳聾的人,通常會在早上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聽不見了。起病時,大多數患者會感覺到一側耳朵突然聽力下降,少數患者會出現雙側聽力同時下降的情況。」王凱介紹,就症狀而言,突聾也有可能會伴隨著以下症狀中的一種或多種,如耳悶脹感、頭暈、耳鳴等等。

發現聽力下降的時候,一定要及早去醫院診治。一般在7天以內開始治療的話,效果較好。

二、天冷也是突聾發生因素之一

王凱說,目前突發性耳聾的病因尚不明確,一般認為,突發性耳聾與病毒感染內耳血液微循環障礙、頭部外傷、自身免疫以及變態反應等密切相關。天冷血管收縮,引起內耳血液微循環障礙等也是突發性耳聾發生因素之一。另外工作生活壓力大、精神緊張、情緒刺激、作息不規則、睡眠障礙等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的主要誘發因素。

他特別提到,年輕人發生的突發性耳聾多是不良生活習慣所致,如熬夜、長時間戴耳機、大量高脂飲食等。特別是熬夜,很容易造成內耳血管神經運動失調,引起血管痙攣,從而導致內耳毛細胞損傷,引起突發性耳聾。相比年輕人,老年人聽力功能本來就相對弱一些,如果身體過度勞累,就更容易患上突發性耳聾。而且一旦發病,症狀往往來勢洶洶,比較嚴重。

日常生活中,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遠離突發性耳聾?

王凱給出幾點建議:充分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及劇烈的情緒波動;改善不良聽力習慣,保持環境安靜,避免雜訊刺激;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時需積極控制血壓、血糖水平。他提醒,現在生活節奏快,壓力大,熬夜、過度疲勞,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率。因此,工作、學習應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疲勞和緊張,面對壓力要注意調整情緒,同時注意保暖等。如突然出現眩暈、耳鳴、耳悶、聽力下降等癥狀,應及時就醫。

文章來源:搜狐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