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個年拜年、走親戚後才明白!兄弟姐妹間「出現3種狀況」代表緣分已盡:以後不用再強求了
《詩經》中說:「常棣之華,鄂不韡韡。凡今之人,莫如兄弟。」
不管我們走多遠,離開家多少年,認識多少人,能夠一直留存的關係,就是兄弟姐妹。
過年,拜年,很大程度上就是兄弟姐妹的感情維繫。
可是,總有一些大家庭,出現以下幾種情況,把緣分徹底拋棄了。
Advertisements
01
家裡最大方的那個人,開始小氣,就再也沒有人願意吃虧了。
如果一個家庭裡,所有的人都精明,那人際關係就是「針尖對麥芒」。
如果所有的人都愚昧,那大概就是窮困潦倒了。
總要有一個人,聰明,能賺錢,但也裝糊塗,不計較。他自然就會成為家庭聚會的組織者,並且全程的費用,都是他來承擔。
每到過年,他組織聚會,早早就準備好了,也發出了邀約。
大年三十的團圓飯,大年初一的開年飯,都是他來。
按照古人的做法,長兄為父,長嫂為母。也就是說,在父母很老,或者已經走了之後,老大就是飯局的組織者。如果是家裡有財產分配問題,也是老大來主持公道。
今天,大家庭的主持人,就不一定是老大,往往是一個特別大方,生活通透,經濟實力也還行的人。
Advertisements
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個大方的人,積年累月地主持飯局,又在平時接濟大家。卻一點回報都沒有,或者他最近一兩年,經濟實力下滑。那麼他對於兄弟姐妹的團圓飯,也就不熱衷了。
再往後,兄弟姐妹中沒有了大方的人,剩下的都是精明人。這關係就慢慢淡薄了。
在家庭關係中,好的關係,往往屬於「互補」型。
富人和窮人互補,拉一把,一起富;計較的人和大度的人互補,吃虧是福;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互補,提升認知......如果家中最大方,願意吃虧的人,一旦變得小氣,「互補」就沒有辦法形成了。
在我的記憶中,我的父親,連續五年組織聚會,邀約隔壁的伯父來吃年飯。後來父親不這樣做了,因為伯父從來沒有回請的意思。
一兩頓飯,不是請不起,而是單方面的付出,沒有了意思。
Advertisements
02
父母走了,兄弟姐妹留下積怨,各自安好。
社群平台上,網友「Cindy523」問:丈夫的哥哥不孝順,怎麼勸說才好呢?
她描述,哥哥從小被公公婆婆溺愛,到了四十多歲,才勉強成家。
婆婆見他一窮二白,就把老家的房子過給了她,又常常接濟。
公公走的時候,他都沒有主持大局,也沒有出什麼錢。
現在,婆婆也很老了,走不動了,每天都要人照顧。
哥哥從來不盡照顧的義務,也不掏錢。
與此同時,婆婆說:「照顧我的人,也是貪圖我的房子。若把房子賣掉,錢也分掉,估計就再也沒有人照顧了。」
看到哥哥和婆婆的做人,太心寒了。
不管是什麼關係,一旦有一方心寒了,那就一定會走散。
作為家人,老父母在的時候,就算心寒了,也會勉為其難地湊合在一起,吃頓飯,商議孝順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