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個年拜年、走親戚後才明白!兄弟姐妹間「出現3種狀況」代表緣分已盡:以後不用再強求了
《詩經》中說:「常棣之華,鄂不韡韡。凡今之人,莫如兄弟。」
不管我們走多遠,離開家多少年,認識多少人,能夠一直留存的關係,就是兄弟姐妹。
過年,拜年,很大程度上就是兄弟姐妹的感情維繫。
可是,總有一些大家庭,出現以下幾種情況,把緣分徹底拋棄了。
01
家裡最大方的那個人,開始小氣,就再也沒有人願意吃虧了。
如果一個家庭裡,所有的人都精明,那人際關係就是「針尖對麥芒」。
如果所有的人都愚昧,那大概就是窮困潦倒了。
總要有一個人,聰明,能賺錢,但也裝糊塗,不計較。他自然就會成為家庭聚會的組織者,並且全程的費用,都是他來承擔。
每到過年,他組織聚會,早早就準備好了,也發出了邀約。
大年三十的團圓飯,大年初一的開年飯,都是他來。
按照古人的做法,長兄為父,長嫂為母。也就是說,在父母很老,或者已經走了之後,老大就是飯局的組織者。如果是家裡有財產分配問題,也是老大來主持公道。
今天,大家庭的主持人,就不一定是老大,往往是一個特別大方,生活通透,經濟實力也還行的人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個大方的人,積年累月地主持飯局,又在平時接濟大家。卻一點回報都沒有,或者他最近一兩年,經濟實力下滑。那麼他對於兄弟姐妹的團圓飯,也就不熱衷了。
再往後,兄弟姐妹中沒有了大方的人,剩下的都是精明人。這關係就慢慢淡薄了。
在家庭關係中,好的關係,往往屬於「互補」型。
富人和窮人互補,拉一把,一起富;計較的人和大度的人互補,吃虧是福;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互補,提升認知......如果家中最大方,願意吃虧的人,一旦變得小氣,「互補」就沒有辦法形成了。
在我的記憶中,我的父親,連續五年組織聚會,邀約隔壁的伯父來吃年飯。後來父親不這樣做了,因為伯父從來沒有回請的意思。
一兩頓飯,不是請不起,而是單方面的付出,沒有了意思。
02
父母走了,兄弟姐妹留下積怨,各自安好。
社群平台上,網友「Cindy523」問:丈夫的哥哥不孝順,怎麼勸說才好呢?
她描述,哥哥從小被公公婆婆溺愛,到了四十多歲,才勉強成家。
婆婆見他一窮二白,就把老家的房子過給了她,又常常接濟。
公公走的時候,他都沒有主持大局,也沒有出什麼錢。
現在,婆婆也很老了,走不動了,每天都要人照顧。
哥哥從來不盡照顧的義務,也不掏錢。
與此同時,婆婆說:「照顧我的人,也是貪圖我的房子。若把房子賣掉,錢也分掉,估計就再也沒有人照顧了。」
看到哥哥和婆婆的做人,太心寒了。
不管是什麼關係,一旦有一方心寒了,那就一定會走散。
作為家人,老父母在的時候,就算心寒了,也會勉為其難地湊合在一起,吃頓飯,商議孝順的問題。
一旦老父母走了,心寒的人,一定是頭也不回地離開大家庭。
農村有句土話:「惹不起,躲得起。」
過年了,不管誰邀約飯局,心寒的人都會拒絕。就是大家要來拜年,也會故意躲著,極力阻攔。
人都是識相的,不能強求一段關係。從而,大家就心照不宣,誰都不搭理誰。
分開多年,彼此的音訊都少了,也許聯繫方式都不知道了。
03
大家都變老了,過年的事情,都要子女來安排。
我的祖母,在八十多歲的時候,去妹妹家做客。
祖母的妹妹,嫁到外市,買了新房,辦喬遷宴。
歡聚之後,祖母留下一句話:「我這次來,是來認路的,也是來辭路的。」
「辭路」,按照本地人的說法,就是這條路,是最後一次走。以後,路途遙遠,加上身體不佳,根本就走不到了。
一句話,讓在座的人都淚流滿面。
時光很無情,會讓兄弟姐妹變成老人,從慢慢走,到一步都走不了。
如果過年的時候,你發現有幾個兄弟姐妹,都走路遲緩,需要兒女扶著才能走動。這就說明,大家聚一次,少一次了。
總有一天,兄弟姐妹要做什麼,完全身不由己,只能聽兒女的安排。兒女呢?也許在外地打工,過年是不會到老家來的。
平時,大家只能通過視訊,看一看,互相走動是很奢侈的事情了。
一代親,二代表,三代四代認不到。這人情,到底是一代管一代,不能指望下一代把老一輩的感情,都緊密維繫起來。
04
天下無不散之宴席。
對於兄弟姐妹緣盡的現實,我們也不要懊惱,更不要去記恨。
首先,擺正心態,一切都是自然規律。我們都會老去,緣分消失是遲早的事情。
然後,就算走散的兄弟姐妹,也不要互相去傷害,把彼此的仇恨,告訴下一代人。不到迫不得已,不要對簿公堂,矛盾始終在內部消化。
最後,如果老父母還在,你應該去盡一番孝心。比方說,過年把老人接過來,吃頓飯。至於其他人怎麼做,那就隨意吧。
任何一種關係,圖個心安。若是關係的存在,讓你心情煩躁,那就說明沒有必要維持。人,何必自己去找麻煩呢?
過年就像一塊照妖鏡,把人的私心、公心都照出來,清清楚楚。
示意圖來源:《詐團圓》劇照
來源:toutia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