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萬筆數據得出驚人結論:「做1事」越快越健康,頭腦靈活又抗老
示意圖來源:新浪
研究特別強調,影響端粒長度的關鍵並非每日步行的總數量,而是在於行走的強度。即使每天運動量相同,選擇快走的民眾,其端粒普遍較長,細胞狀態也較為年輕。專家建議,與其執著於達成每日萬步的目標,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步行速度,例如每天撥出10分鐘進行快走,或在通勤時段稍微加快腳步,對於健康也有所幫助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項研究並非鼓勵人們過度趕急。張主任表示,所謂的慢活精神是要放鬆心情、享受生活,但身體仍需保持適度活力。建議民眾在維持輕鬆心態的同時,適當提升步行速度,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,既能延緩老化,大腦也較敏捷,壽命也更長。
示意圖來源:日網
除此之外,國民健康署指出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大腸癌、乳癌和憂鬱的風險,強調每天運動15分鐘,可多活3年。若真的沒時間運動,可利用日常零碎時間進行生活化運動,就可累積每週所需運動量。每天運動30分鐘的建議量,可採分段累積方式,如每次15分鐘分2次,或是每次10分鐘分3次完成。例如10分鐘走路通勤、騎自行車10分鐘、10分鐘做家事;或上下午各做15分鐘健康操等,效果與一次運動30分鐘一樣。
參考來源:三立、ETtoday健康雲